基隆河是汐止的母親河,為過往留下許多紀錄
文、照片 / 鄭維棕
《淡水廳志》中著名清朝詩人林逢源描述「淡北八景」秀麗的景觀時,對於著名的「峰峙灘音」的勝景,他以詩寫道:
清音遙度碧灘頭,古調冷冷片石流;
椰竹悄彈孤月曉,管絃幕咽雨峰秋;
有靈湘水仙妃曲,無羌魚山客子愁;
此地不堪聞梵貝,離懷容易滿歸舟。
汐止舊名水返腳,這是因為早期基隆河深可泛舟,而隨著海水的漲退,基隆河也跟著海水漲退,其終點恰好至汐止,因此,《淡水廳志》稱水返腳名稱由來時說道「水返腳,謂漲潮至此也。」另一方面,境域內昔日為平埔族峰仔峙社所在地,因此,早期也曾被稱為峰峙。海水的漲退拍打基隆河兩岸,與灘岸形成灘音,在早期的汐止構成天然景觀,因此詩人描述歸客騷人至此,聽聞梵音與灘音及夾雜的椰竹風雨聲,不免心中淒然。基隆河不但是汐止人早期的天然交通要道,更是人文的的表徵。甚至可以說,基隆河是汐止的「生命之河」。
汐止位居台北與基隆之間,早年因為基隆河流貫其中,帶來交通的便利,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小城,在乾隆二十三年(一七五八年)已經形成街肆。其後,縱貫鐵路及公路的開通,成為基隆與台北交通樞紐,商務鼎盛,境域內盛產煤礦與茶葉,因而興起不少大家族,如周家花園、蘇大少、建順茶行等。
與河爭地,河道變大樓
根據老一代汐止耆老表示,早期的基隆河河道又深又廣,是汐止對外運輸的重要交通要道。具有百年歷史的建順茶行負責人黃榮昌就表示,他們經營的茶行除了供應中南部的茶商外,也外銷到國外,而茶葉的運送,早期就是以老街中正路基隆河岸牛稠頭做為貨物轉運站,沿著基隆河把茶葉送到台北市。而老街上耆老也表示,大正九年(一九二0年)汐止第一任街長陳定國尚未在水源路攔壩做水庫時,幾乎汐止人的引用水就是基隆河。
現在蓋了幾千戶住宅的台灣煉鐵大塊土地,在日據時期,原本為台灣重工業所在,這塊地原本也是「基隆河的河道」,後來因為被廢鐵渣及廢土不斷傾倒,最後變成一塊新生地,在台灣煉鐵搬到金山後,由國泰建設取得,並轉賣多個建設公司,在過去幾年蓋了幾千戶成為汐止最大的社區。沿著基隆河往下,在水尾灣附近的宏國千戶大鎮,到社后基隆河沿岸附近,以往也是基隆河洪水的淹水區。
汐平路忠孝橋被沖毀後人冒險過河情形
幾年前,政府大力興建六年國建,國家編列大筆預算大肆進行各項公共工程,其中,六年國建中與汐止有關的工程,總金額就接近七千億元,這些公共工程包括:國道中山高速公路汐止至五股段的高架拓寬工程(282億元)、北部第二高速公路計畫(1282億元)、北二高後續建設工程(4385億元)、國道北宜高速公路(601億元)等。其餘如台五路汐止段貨櫃車專用道(5億元)、台五路南港至基隆拓寬工程(四十九億元)、台北市東西快速道路(125億元),捷運延伸至汐止、高速鐵路等,這些公共工程在近十年內,給汐止帶來發展的遠景。而多年前新台五路通車後,使汐止對外交通更為便利後,幾乎在台灣具有份量的著名財團,都湧進這塊面積僅有七十二平方公里的小城鎮,從山上到農地,再從平地到基隆河兩岸被墊高的河地,雨後春筍般的高樓大廈一棟接著一棟擎天而起。根據一家在地的仲介公司統計,近十年來,汐止光是預售屋的總數就高達10萬多戶,總銷售金額也超過6千億元以上。大量人口移入,再加上與河爭地,基隆河原本的景觀,逐漸褪去,洩洪平原也變成「高樓大廈」高密度住宅區。
去年九月(2001年)超級怪颱納莉十七日重創汐止,造成比前年象神颱風還要嚴重的災害,淹水的高度再創新高,淹水的面積則接近二百五十公頃,比前年象神淹水的二百二十七公頃還要嚴重。除了汐止淹水再次創紀錄外,防洪做得相當嚴密的台北市,也首次受到洪水的入侵,受災嚴重程度,比七十六年的琳恩颱風還要慘重,造價全世界首屈一指的捷運,完全浸在水中,而地鐵也一片汪洋,忠孝東路、仁愛路、南京東路、仁愛路也難脫洪水危害,甚至總統府也淹水,受災程度遠超過汐止。基隆河淹水,已不再只是汐止人的夢魘。
超限開發,土地負荷過重
根據海洋大學海工系教授李光敦透過衛星遙測影像研究顯示,汐止地區這十年來土地開發相當嚴重。研究中應用十年前衛星遙測影像(民國77年2月5日)與近年之衛星遙測影像(民國87年7月16日),經由遙測照片觀察可知,汐止地區人為開發(包括裸露地、建物與道路、草地與農地等非林地部分)大多沿基隆河兩岸,而部分人為開發則由基隆河兩側向山區(野溪沿線)擴張。
根據資料,這十年的開發情形,社后橋以上基隆河流域(279 km2)之林地由原來的84%減少為74%,亦即該區域內人為開發而使土地利用改變率約為10%,這其中包含建物與道路、草地與農地,以及裸露地的增加;而建物與道路之增加率僅佔全區域面積的5%。若針對社后橋與實踐橋(五堵)間區域(76 km2)進行分析,得知該區域內的林地由原來77%減少為61%,亦即人為開發而使土地利用改變率約為16%,而建物與道路的增加率約為5平方公里,僅佔全區域面積的7%。
另外,根據監察院今年(2002)三月六日所提出對台北縣政府的糾正案中,提到對於基隆河沿岸13家貨櫃場,竟然至今都沒有清楚的「鑑界」,這些佔用大量河川土地的貨櫃場,對於基隆河的宣洩,造成莫大的負擔。
除了基隆河主要河道遭到佔用外,事實上,汐止10條主要的河川,也遭到濫墾濫建的命運,10條河川沿岸都是大型的別墅和高級建築,使得一旦颱風來臨,鬆動的沙土變成河川殺手,大量衝到基隆河,使得基隆河快速淤積,加速淹水的危機。
野溪整治,大而無當
除了基隆河整治面臨的困境外,汐止的十條主要野溪,這些野溪包括東山溪、茄苳溪、禮門溪、智慧溪、康誥坑溪、下寮溪、大坑溪、內溝溪、叭嗹溪及北港溪,也成為政府整治基隆河一項重要的工作。根據台北縣政府去年(2001)四月公布的「基隆河初期治理實施計畫配合工程辦理情形」,計畫中將保長坑溪等七條河川列為整治項目,規劃R.C擋水強等工程,全長計畫8703公尺,總經費高達三億四千萬元。 在淹水最嚴重的保長坑溪(五堵)一帶,計畫使用混泥土坡面工22.22公尺,護岸加高215公尺,新設護岸112.14公尺,橋樑壓樑二座。
然而,從去年納莉颱風的檢驗發現,保長坑溪的整治,不但未給五堵民眾帶來好處,反而是保長坑溪沿岸的居民,在水淹進堤岸內時,大量的泥土也被帶進來,由於泥土重量大於水,使得堤岸內的住家在水退後,不但水無法消退,家中更成為泥土樂園,有些住家的泥土超過一個人高,最後不得已只好請來挖土機,將房子牆壁打破,才勉強將污泥清淨。
基隆河整治,原本讓政府體認野溪的整治一樣重要,但是錯誤的整治和不從根本著手的方法,讓民眾未得其利前已先蒙其害。
河川溝渠化,景觀遭破壞
現任工程會副主委郭清江在擔任行政院九二一重建委員會副執行長時,在中部災區處理崩塌問題時,為了找出土石流源頭,請民眾帶領,爬山涉水,走幾個小時的險峻山路,攻到山頂察看山頭被大水割裂的情況,然後用最少的錢,以源頭整治方法而達到整治崩塌的目的,效果顯著。
汐止因為淹水,使得政府開始整治基隆河,而整治基隆河,又讓政府開始關注汐止的野溪整治。然而,基隆河整治,到目前為止,還停留在「圍堵」與「與河爭地」的概念,而野溪整治,則是基隆河整治概念的「延伸」,沒有真正做到「源頭整治」的概念。
走一趟汐止主要的野溪,會發現受到整治影響,不管有沒有淹水的地方,許多河道都被「擋土牆」取代,而河道兩岸原本翠綠的景觀,取而代之變成水泥護岸,從保長坑溪(從五堵到保長坑)、北港溪(從伯爵到林肯大郡)、大坑溪(從基隆河交會處到中研院)、康誥坑溪(從宏國大鎮到白雲活動中心)、茄苳溪(從老街到華僑銀行員工訓練所),很清楚的,汐止的野溪在面臨淹水的命運中,現在又再次面臨溝渠化的危機。然而,更諷刺的是政府花了那麼多錢,苦心將每一條野溪整治成水泥護岸,但淹水的問題解決了?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否則,去年僅下了八百多公釐的納莉 ,就讓汐止淹了二百五十公頃,未來如果下了九百公釐、一千公釐時,怎麼辦?溝渠化的野溪整治真能解決汐止淹水問題?
因此,基隆河整治,還是要回歸「基本面」,也就是「源頭整治」的概念。例如,10條野溪面臨一個重要的困境,便是許多佔河川地大興土木,造成河道改變,使得河川衝擊山坡或山路引起的崩塌,野溪濫倒廢土問題,這些不花錢只要公權力徹底貫徹,就能執行的問題,卻是目前政府作的最不夠的地方。(去年納莉水源路被沖毀就是一例,保長坑溪忠孝橋沖斷也是一例)
另外,截彎取直搶走了基隆河氾濫平原500公頃土地,河水沒去處,而台北市政府又將堤防築高,河水沒去處,往上流造成水位上升使中上游淹水是「必然」現象,因此,從「源頭整治」概念來說,如何解決截彎取直造成洩洪面積萎縮,也是解決汐止、台北市不淹水的根源方法。
如果,政府不解決這些根源問題,整治基隆河,除非在汐止築堤,使堤防的水平線高過台北市的提防,否則根本無濟於事。而整治汐止野溪,將野溪溝渠化,不但「捨本逐末」,犧牲掉的將不僅是汐止的好山好水,更犧牲掉為美麗台灣未來豎立一個整治水患重大典範的良機。
對汐止民眾來說,要保有自己美麗的家鄉,需要「智慧」和「勇氣」,更需要「恆心」。因為汐止外來人口龐大,對「在地文化」疏離,除了與自己有關的事務外(尤其是經濟方面),要喚起民眾的認知相當困難,我們需要有智慧去喚醒更多的人瞭解「環境共同體」的概念。而需要勇氣是關心野溪,免不了碰到許多的利益,「擋人財路」會引起許多的困擾。(個人有多次被黑道恐嚇的紀錄,也常陷入內心的掙扎),另外,需要有「恆心」是因為關心野溪,「吃力不討好」,又沒有「經濟效益」,一般人也不太注意,要持之以恆相當困難。(2002年5月)
註冊〡登入〡投課〡偏鄉教育〡訊息註冊〡登入〡投課〡偏鄉教育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