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在水返腳

▲1930年代左右的水返腳教會。後右一為李春生(有鬍子者),前右一為柯維思(白衣者,馬偕博士次女偕以利(Bella Catherine Mackay)夫婿)。(鄭維棕 / 翻拍)

文、照片 / 鄭維棕

壹、 楔子

水返腳長老教會,為馬偕博士在台灣旅行步道時,所設立的最早教會之一。它的歷史悠久,與水返腳的歷史成長密不可分,在水返腳的人文與宗教世界裡,水返腳長老教會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貳、 馬偕博士簡史

馬偕博士(偕叡理博士)(Dr. George Leslie Mackay)為加那大安大略省(States of Ontario)牛津郡(Oxford Country)左拉鄉(Zorra)人,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文學院畢業後,擔任學校的教師。其後,志願到中國傳教,入普林斯頓神學院(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畢業後前往英國蘇格蘭(Scotland)(馬偕博士雙親故鄉)之愛登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神學院研究院研究,畢業後得加那大長老教會差遣到中國傳教—為指定地點,由馬偕博士自己選擇決定。

一八七一年秋,馬偕離開故鄉,由美國舊金山乘船渡洋到香港,登陸訪問廣州、汕頭、廈門等地。一八七二年三月九日(星期六),馬偕博士與南部宣教師李庥(Hugh Ritchie)牧師、德馬太(Matthew Dickson)醫師成「海龍號」入滬尾港(淡水),三個人在滬尾下船登陸視察。在埔頂,李庥牧師對馬偕說道:「馬偕!此地就是您的教區。」(Mackay! This is your parish。),而德馬太醫師則強調說:「此地之風景比打狗『高雄』好!」(And far more beautiful it is than ta-dodd)當日三人就夜宿在淡水鼻仔頭英商寶洋行主人獨氏(John Dodd)之厝。(時獨氏為台灣茶葉之前輩,曾由福建省帶茶樹苗來台灣,鼓勵農民栽種,並設茶館(公司)精製茶,首先輸出烏龍茶到美國推銷的人。)

汐止長老教會02

新蓋完成的汐止長老教會外觀(取自黃明威的FB)

一八七二年三月十一日以後,馬偕開始北部之徒步旅行佈道。從滬尾出發,經過中壢、白紗墩、大甲、大社、內社、埔社、桃仔園,並開始北部教會之設立。

初期教會的設立,以沿著大屯山山麓及淡水河、基隆河為設立據點。其中沿著基隆河設立的教會,分別有南港三重埔(一八七四,三月一日)、雞籠(基隆,一八七五,六月二十七日)、錫口(松山,一八七五,九月二日)以及暖暖(一八七九,七月六日)。馬偕博士除了一邊宣教之外,同時在自寓、淡水海邊沙灘、八里 海邊的大容樹下及現在淡水高爾夫球場的小丘上等地教育學生,再傳到各地亦隨時就地授課,因沒有固定學校地點,故此時期被稱為「露天教育」時期,又被稱做「逍遙學院」,此時期學生共有二十四人,分別為嚴清華、許銳(一八七二)、吳寬裕、林蘗、王長水(一八七三)、洪胡、蔡生、大醇(一八七六)、蕭田、陳存心、陳雲藤、陳九、陳能、陳萍(一八七七)、李恭、李炎、李貴、李嗣(一八七八)、陳芳德、陳王(一八七九),這些學生日後成為馬偕宣教重要的助手。

▲2022年1月2日,汐止長老教會140周年紀念禮拜後合影。

▲2023年9月24日,汐止長老教會禮拜堂五樓。

▲2021年11月17日,老街入口的汐止長老教會。

一八七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馬偕首次休假暫離滬尾,回加拿大報告設教經過,在此期間獲得故鄉牛津郡人士樂捐款項,得6215元。馬偕將此款項攜回滬尾建造學校,以「牛津學院」(Oxford College)稱之,紀念故鄉牛津郡的熱心捐獻。一八八二年七月二十一日,學校建造完成,同年九月十四日開學,並正式招收十八民優秀青年,分別為:洪安、曾俊、何獅、葉順、郭主、高才、陳財、陳英、陳和、陳順枝、陳添貴、許菊、劉在、劉琛、李牛港、李貴、陳以及高振。

牛津學院的完成,是馬偕博士宣教的另一個階段,從逍遙學院進入到學校教育,使得宣教工作有一個更加組織性和延續性的方法。

參、 水返腳教會的建立

馬偕博士曾沿著基隆河建立了四個教會,分別是三重埔、雞籠、錫口及暖暖。除此以外,他亦曾溯著基隆河,於一八七二年九月二十六日,於水返腳上岸,與門徒數人在水返腳佈道、唱詩及分發十誡單張。

南港三重埔教會(大約位於今日南港三重路,即台肥六廠右後方一帶),是馬偕沿基隆河岸邊,所建立的第一個教會。教會成立後,居住於水返腳的街民陳熊、曾恩、曾振旺等多人,每逢主日,必聚集一同步行到南港參加禮拜聽道。後來,水返腳信徒日眾,且比南港信徒更加熱心,而水返腳與南港三重埔相距六公里,就是用木船沿基隆河而下; 若步行,需越過昊天嶺走石頭路,這一段路程需要一、二個小時,若是颱風下雨,這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再加上一年以後,錫口教會也成立了,原來來自錫口的信徒,都到錫口做禮拜,使得南港三重埔的會眾減少了許多。鑑於這些原因,一八八二年一月二日,馬偕博士乃決定將教會遷到水返腳,設立水返腳教會。馬偕博士派他的學生高振、吳寬裕、蔡生、鄭希信、葉俊、吳廷芳、葉金木等傳道師,並由水返腳信徒,合力將三重埔禮拜堂的設備,挑擔搬遷到水返腳,並由高振隨同水返腳教會的成立,正式牧養水返腳信徒。

老街景1

汐止長老教會緊鄰汐止中正老街,是汐止最熱鬧且人口集中之地(鄭維棕 / 攝影)

遷回水返腳的教會,開始並無教堂,就以原住南港,後遷回水返腳的信徒蘇六吉先生的房子,為聚會之所,其地址為中正路五十一號。

水返腳首任傳道高振先生,為馬偕博士牛津學院創立後之十八位學生之一,先生早年務農且為牛販,身材高大,一八七八年首次聽道,一八七九年受洗,一八八0年往淡水受神學思想教育,時年四十九,曾與馬偕到宜蘭傳教,一八八二至一八八五年,在水返腳任傳道。其後之蔡生、吳寬裕、葉俊、郭希信、吳廷芳、葉金木等,皆為馬偕之學生,其中吳廷芳為艋舺人,生於清同治九年,幼時嫻習詩畫,文法清光、楷書秀媚。先生自以孔門弟子居之,目空一切,視基督教如仇讎,曾聚集數千人,率眾拆毀艋舺禮拜糖、驅逐信徒。至日本領台後,於主後一八九六年移居錫口,受傳道陳能先生之感召,始開始信主,於一八九七年由陳能先生引薦進入神學研究二約聖書,並開始積極宣傳福音,而水返腳教會,則為先生歸主後第一所牧養的教會。

一八八四年-即水返腳教會成立後二年,中法戰爭爆發,八月五日法軍登陸基隆,法軍侵台消息傳遍全島,島民憤怒填膺,對所有外國人仇視交加,同時,對一切基督徒加以凌虐。北部七所教堂、艋舺、大龍、新店、三角湧(三峽)、基隆、錫口及八里、亦在這場浩劫中,被毀壞殆盡。

而水返腳教會,則因尚未建堂,且會有又早已聞風逃避,而蔡生傳道亦由陳熊先生背負山區避難,僅禮拜堂內部設備破壞而已,事後,據蔡生傳道師在英國領事處之口供稱道:

(一八八四年農曆八月)十七早上八點半鐘時候,湖南勇暨民人圍聚教堂,隨將教堂拆毀,勿建議搶擄一空;生之妻子,亦被擄在蘇妙家中。宜蘭縣傳道曾思,釋回水返腳,同時被擄,聞現在押於淡水縣,此時叫民家中,均遭搶劫,咸皆避禍山中,所供是實。
而禮拜堂內受損物件,亦經開列清單,由英國領事轉送台灣巡撫劉銘傳請求賠償,清單內容如下:

「水返腳教堂門窗被拆搶,價銀一百二十元。堂內物件,開列於左:三鍊上落燈二支,價銀十二元。寫字燈一對,價銀三元。竹椅頭三塊,價銀一元。桌四塊,價銀十元。人像鏡十二個,價銀八元。椅條十八條,價銀十一元。交椅八塊,銀價三元。照身鏡一個,價銀六元。萬人球一粒,價銀一元。大甲蓆二領,價銀四元。 蓆二領,價銀二元。書,價銀五十元,藥連 ,價銀四十元。書、藥櫥二座,銀價十二元。時鐘二個,價銀十一元。挽齒器具一副,價銀十六元。刀一副,價銀十六元。蚊帳二領,價銀七元。棉被二領,價銀六元。眠床二張,價銀十四元。合共銀三百四十三元。」


▲1992年汐止長老教會拆除二樓牧師館重建時之留影。

肆、教堂的建立

水返腳教會建立後,信徒日眾,原來所集眾的民厝,不敷使用,於是信徒開始倡議要建立教堂。具馬偕的傳記所言,當時的情形是:「水返腳是人口四千人的市鎮,在此地設教會比較適合。因此,於公元一八九0年四月二十五日,一所值墨西哥金七百元的禮拜堂,開始被建築在水返腳。地皮和房屋款項,都是台灣諸教會所捐獻的,而契紙上的名義,是水返腳教會。建堂一切由阿華設計和監工,同年五月三日落成。」這次教堂的完成,主要是由馬偕博士的第一位學生嚴清華設計和監工的。完成當天,馬偕在日記裡寫道:「水返腳禮拜堂今天落成,我與家眷、學生們搭乘小火輪去參加,下列諸傳道也在場:李貴、李恭、蕭田、陳存心、陳能、葉順、陳天貴、黎牧師、陳火牧師、嚴清華牧師。」水返腳禮拜的完成,是水返腳教會從一八八二年設教以來的首次建堂,在地方上實為一大盛況。這個教堂承接了馬偕建立教堂共有的特色:

一、 大軒禮拜堂前面中央設有尖塔。
二、 小軒禮拜堂無設尖塔,但在厝頂角有設小型塔。(水返腳教堂屬於這類型)
三、 禮拜名牌用「耶穌聖教」或「禮拜堂」,無用教派之名(水返腳教堂初期用「耶穌聖教」,其後改成「禮拜堂」。)
四、 禮拜堂窗a、尖弧形。b、弧形。(牛津學院與水返腳教堂屬於這類型)

教堂完成後第三年,即一八九三年九月六日,馬偕博士第二次休假返回加拿大報告設教經過。此次,馬偕博士攜帶全家以及助手柯維思,在一八九五年十一月底再回滬尾,柯氏乃第一位將照相術以及腳踏車介紹給台灣的人。

同年,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事先不知情的台灣民眾,當聞知自己家鄉被當作清廷戰敗的犧牲品時,猶如晴天霹靂。於是鄉紳邱逢甲為首的台北仕紳,急切電請清廷各衙門,呼籲勿放棄台灣,說道:「割地議和,全台震駭。自聞警以來,台民慨輸餉械,因亦無負烈聖深仁厚澤。二百餘年之養人心,正士氣,正為我皇上今日之用?何忍一朝棄之。全島飛澎湖之比,何至不能一戰,巨桑梓之地,亦與存亡,願與撫臣拒死守禦,苦戰不勝,待臣死後,再言割地。」清廷不理。於是,以士紳為主體的台灣民眾,推舉台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建立「台灣民主國」,以抵禦日本的入侵。

一八九五年五月二十八日,日本以樺山資紀為首任總都,並為接收台灣全權代表,率領艦隊二十餘艘進至基隆港,與李鴻章之子李經方,在三貂角完成交割手續。奇後,日軍在三貂角的澳底登陸,勢如破竹,攻佔九份、瑞芳、頂雙溪、暖暖等。六月五日,樺山資紀派村旅團麾下三木大隊進至水返腳,並探聽台北城的軍情,此時,鹿港人辜顯榮從台北城到水返腳,並帶領三木大隊往台北城進攻,六月六日,台北城淪陷。

日軍從基隆直入水返腳後,新建的水返腳教堂,並無受到損害,當地的基督徒,亦無受到迫害,在驚濤駭浪中,水返腳的居民安然的度過一場危機。日本領台後,水返腳因著交通的優勢,工商業愈形發達,人口也越來越多,而水返腳教會在這個時勢裡,也隨著時代而更加興盛。

汐止長老教會01

2015年10月4日汐止長老教會新建完成,取自黃明威的FB

到了一九六三年,原有的禮拜堂,因陳舊和過於窄小,乃又重新在旁邊新蓋一棟教堂,以取代舊的教堂作為禮拜之用。

回顧馬偕博士沿著基隆河而上,開闢教會,到水返腳教會的成立,在當初沒有鐵路、公路,的確是一件非常艱苦的工作,而水返腳教會的建立,對於地方人文與宗教的興起,具有深遠的影響。在水返腳的歷史中,馬偕所奠基的人文根基,值得後人追索與紀念。

▲馬偕來台150週年:從臺灣到國際–重回水返腳,實踐馬偕魂。

▲汐止長老教會是馬偕博士來臺後沿著基隆河沿岸開闢的教會之一,在1882年1月2日創立,至今超過142年。這142年中,教會許多家族也對於地方政治、文化、醫療等有許多的重大貢獻,包括第一任街長陳定國、黃建順家族的百年建順茶行等。(翻拍 / 鄭維棕)

▲1961汐止長老教會,當時周神宗牧師封牧禮拜合照。汐止長老教會是馬偕醫師來台灣開闢的教會,沿著基隆河,馬偕當時汐止只有四千人左右。(鄭維棕翻拍 / 設教百年特刊)

▲1952年4月19日汐止教會聘牧時合照,並任命吳天命牧師為第二任牧師(前右五)。(鄭維棕翻拍 / 設教百年特刊)

▲1953年吳天命牧師受濟南教會聘任將前往就任,汐止教會會友以【良牧楷模】贈送。(鄭維棕翻拍 / 設教百年特刊)

【參考資料】:
一、 馬偕博士有關歷史資料要點—柯設偕、柯威霖著,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牛津學堂提供。
二、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汐止教會設堂壹百週年特刊。
三、 滬尾街—一九九一年七月,第四期
四、 日據下之台政—第一冊,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行。
五、 馬偕博士在台灣—陳宏文著,中國主日學協會,一九八二年七月出版。

註冊登入投課偏鄉教育訊息


註冊登入投課偏鄉教育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