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生態工法

文 / 攝影 鄭維棕

  1. 祖孫三人擠三坪樂觀不畏苦 聽損兒突破限...
    台灣公益新聞網 2024-03-19
  2. 國民黨智庫董監事改選 朱立倫:唯有...
    國會電子報 2024-03-16
  3. 【開放報名】翁老師台灣民間藥用植物11...
    原生植物保育協會 2024-03-13
  4. 汐止社大與汐止地政事務所 一起推動服...
    汐止社區大學 2024-03-13
  5. 我們位置
    東方法律代書事務所 2024-02-04

《Google 新聞伙伴》看Google 新聞

 生態工法不僅「是一種工法」,更重要的是他是一種世界的趨勢,從921重建的許多成功案例,如中寮鄉的和興村轉型成為一個生態旅遊村,都可以看出這套工法背後衍生的觀光與環保產業,都是溝渠化的水泥難以比擬的!

 受到921震災影響,政府開始思索「生態工法」的重要性。目前政府正推動的宜蘭河、大沌溪等四條示範河川的生態工法整治,就是希望過去台灣長期以「水泥工法」主導的工程,能夠在這次災害中,瞭解到台灣正面臨河川溝渠化及因為水泥化所帶來的生態浩劫,並瞭解水泥實在無法解決所有工程問題。

 曾任工程會副主委郭清江在擔任行政院921重建委員會副執行長時,在中部災區處理崩塌問題時,為了找出土石流源頭,請民眾帶領,爬山涉水,走幾個小時的險峻山路,攻到山頂察看山頭被大水割裂的情況,然後用最少的錢,以「源頭整治」方法而達到整治崩塌的目的,效果顯著。 這個方法,不僅讓災區的生態多元性受到更好的維護,更重要的是對於崩塌問題的解決,也提供相當好的效益。

注重工程、景觀與生態

 曾為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技術處處長楊立奇表示,以往人類為了經濟發展,著重於土地開發而忽略了生態環境的保護,讓台灣生態飽受摧殘。近年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受到高度重視,像一些開發行為常受到保育人士的關切,民眾也逐漸關心環境、關心保育。但台灣因為地狹人稠,無法像歐美國家有足?的土地,可大量的保留原始自然生態資源,過去「公共工程」的偏差故到處是水泥化的建設,形成一種違背自然的人工生態系,這樣的發展處處都彰顯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的兩難困境。

 也因此,以台灣的經濟發展為主的土地開發,或單純的生態環境保育,兩者在個別技術上都有相當多成熟的經驗。因此必須在土木、環境、景觀、生態以及人文社經等不同專業領域,給以妥善的的整合,中央因而極力推動「生態工法」。

 生態工法是融合「生態系統」與「工程技術系統」的一種工法,這樣的系統須具有經濟開發行為,同時兼顧須環境的永續性 經營,及避免攪亂大自然的規則等特性。目前國內所有公共工程在工程會監督下,各政府機構對生態工法的推動已非常積極。也成為近年來政府致力推動的重大政策。

環保意識抬頭

 國內生態工法的推行肇端,可從對水利工程的談起。楊立奇表示,在徐鴻基所論述的《漫談戰前五十年的台灣河川治理》(2000)一文中,提及可考據之台灣河川治理記錄,可追溯至民國前15年(1897年),至今已有百年之歷史。當時囿於材料及工法的限制,因此多半採用自然材料,以人力、獸力進行河川之治理。直至鋼筋水泥等材料的普及,以及重型機具的發達,台灣水利工程正式進入「水泥化時代」。自1980年代起,開始有人暢行兼顧生態與環境美質的重要性,因此環境綠美化的時代正式展開,但生態工法方面,卻依舊僅止於學術上之探討,未有進一步落實。

 然而,因為台灣的河川都短小湍急,面對台灣特有的險峻溪勢,安全性一直是最崇高的指導原則。近代環境意識抬頭,以及民眾對於遊憩空間的需求日增,最先被接納的綠美化以及親水的觀念,因其對於水利結構物的安全標準衝擊較小且容易施做,是故於1990年代末期陸續於工程中被採納。

 一直到1999年,生態工法才逐漸受到社會廣泛的注意。2000年9月所舉行之第六次「國家科技會議」議題四當中,說明永續發展與民生福祉應為公共建設之新方向,並作成「推動綠色營建科技之發展」結論。政府有關單位,如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除要求國內公共工程必須堅持「人本」、「優質」、「永續」的特質外,2001年起也加入「綠營建」的理念,俾使台灣的工程建設更有人文及永續精神。同年9月所舉辦之「新世紀國家公共建設會議」中心議題五(永續發展)中,亦具體結論二十一世紀應強調建構營建自動化、綠建築、生態工法等公共建設綠色營建技術之體系。自此,生態工法才逐漸為各級政府重視。

土石流、震災等激起更多的迴響

 以前,台灣被稱作福爾摩沙,意即「美麗之島」之意。山多水多,又面臨海洋,這個島嶼,一直擁有傲人的自然環境。

 然而,經過幾十年的開發,台灣許多重要溪流上游集水區,因長期超限利用與道路興建,破壞森林,近年來在遭逢數次大規模天然災害後,常出現嚴重土石流與大面積崩塌地,不僅嚴重地破壞森林生態系,更造成下游地區生命與財產損失。而政府在過去數年之間,更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與物力以求儘速安定受干擾地區之坡面與溪流。

 再加上台灣的河川上游,肥料與農藥大量使用,造成水質惡化與優養化,攔砂壩阻隔生物移動與分布,淤積砂石造成棲地單調化。河川中游水壩完全中斷溪流連續性,改變溪流環境、生態結構與生物之分布。道路開闢、水泥護岸興築、河道截彎取直等,清除濱溪植物與溪流的大型底石,造成河道溝渠化與棲地單一化,減少了生物棲息空間與生存機會。這些種種的破壞與開發,都造成台灣土地變成亟待解救的病人一般。也因此,透過生態工法,讓河川、森林再度能夠恢復生機,已經成為台灣這一世紀最重要的「世紀工程」。

兼顧生態、環保與經濟效益

 生態工法實施,不僅水岸與水泥護岸所形成的景觀,簡直天壤之別,其衍生出來的效益,對於促進地方觀光產業,更是助益不少。
利用生態工法辦竣之水岸整建及景觀改善工程,可提供作為民眾休閒遊憩場所。攔河堰工程除興建魚道外,尚可配合兩岸高灘地營造親水環境,提供社區休閒遊憩的機會。水庫及人工湖開發完成,在安全考量下有限度的開放作為民眾休閒遊憩之用。城鄉生態建設亦有很高的休閒產業之產值,唯目前生態觀光休閒業之產值,仍難以量化評估。

 楊立奇表示,根據世界觀光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統計,全球觀光產業以每年4%的速率成長,光是1997年全球就大約有6億人次的觀光客,消費額高達4250億美元,其中自然取向的旅遊方式更以每年介於10%至30%的速率快速飆長(The Ecotourism International Society, 2000)。而生態旅遊已經是一種世界趨勢,每年人口更不斷成長。生態旅遊可定義為是一種具有環境責任感的旅遊方式,保育自然環境與延續當地住民福祉為發展生態旅遊的最終目標。由於預期將來生態旅遊在發展觀光產業以及保育自然生態與原住民文化傳統的重要性,聯合國過去更宣佈今年為國際生態旅遊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Ecotourism),配合這個國際潮流加上國內觀光市場的需求,生態旅遊在台灣的發展潛力不容小覷。

 而台灣從事旅遊的頻率逐年增加、週休二日全面實施以及休閒遊憩觀念的普及而逐年提昇,根據觀光局『八十八年國人國內旅遊狀況調查』的統計顯示,台灣全年每人平均旅遊次數為4.01次,國內旅遊支出近新台幣2千億元,在這份調查的受訪者當中有64%表示喜愛觀賞自然景觀、野外登山及健行等活動,而全年前十大到訪據點中有八點為國家公園或風景區/風景特定區,經由生態工法營造出生態旅遊之環境,在相關配套遊程措施之推動下,未來自然取向的旅遊方式在台灣的觀光市場上將佔有重要的比例。
 生態工法不僅「是一種工法」,更重要的是他是一種世界的趨勢,從921重建的許多成功案例,如中寮鄉的和興村轉型成為一個生態旅遊村,都可以看出這套工法背後衍生的觀光與環保產業,都是溝渠化的水泥難以比擬的!

新學員註冊舊學員登入新舊師投課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