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在地產業才是社區發展的康莊大道

▲台灣過去長期社區發展的動能,大部分來自政府的「補助」,也就是說,許多社區看似蓬勃發展,但實際上大部分的發展動能,大多來自政府經費的挹注,社區蓬勃發展的背後,是大量的政府經費補貼,一旦經費中斷,社區便開始停頓、凋零。(宜蘭頭城老街,照片 / 鄭維棕)

文 / 鄭維棕

台灣社區這十多年來,也跟台灣的經濟發展一樣,逐漸垂垂老矣。受到中國經濟的崛起影響,及世界貿易強烈競爭,台灣的經濟受到嚴重擠壓,因此,許多社區發展也同樣面臨經濟問題,在政府補助和國家政策不斷更迭下,幾乎老化、停頓、甚至死亡。

台灣過去長期社區發展的動能,大部分來自政府的「補助」,也就是說,許多社區看似蓬勃發展,但實際上大部分的發展動能,大多來自政府經費的挹注,社區蓬勃發展的背後,是大量的政府經費補貼。而這個補貼的來源,不管是社區自己寫的專案計畫,或者來自社區外部團隊的協助,一旦這些補助面臨到政府政策的更迭,或者政黨的輪替,往往後續的經費挹注就面臨斷炊,導致許多原本看似蓬勃發展的社區,從內部和樣貌開始面臨對臨斷炊後的困境。社區因為經費停斷,導致原本活絡的社區活動也中斷,再加上熱心從事在地社區經營的人才也面臨生計問題,人才開始外流,原本大量投置的硬體設備也開始無力維護,社區因而開始老化、凋零,人才不斷外流。

特別這十幾年來,文建會在多次更迭的政黨輪替中,角色定位不斷的改變,過去大量主導的社區營造計畫,漸由農委會的水保局主導。過去還算重視社區軟實力的政策主導,改成重視硬體建設為主流的政策,更可以看見原來許多生命力活絡的社區,凋零的更為明顯和快速。

而幾十年來這種以補貼計畫為主的社區引導,大量在社區「興工推建」搞硬實力,有錢補助時,社區樣貌煥然一新,但斷炊時就凋零、死亡的社區文化生態樣貌,幾乎幾十年來沒有改變過。走訪許多台灣老社區,會看到很多這種殘存的社區文化政策果實,在台灣全地蔓延。走訪許多台灣在地老社區,許多現存的社區樣貌會讓長久推動社區文化的工作者相當心碎。

從這些社區文化發展的樣貌,我們必須說台灣在地文化發展的真正動能,也是作為非營利單位的政府單位一直不願真正深層推展的關鍵,還是「在地產業」的生根與深根發展,才是社區發展的命脈。社區有自己的深根產業命脈,社區會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會走得很長遠,即使沒有政府的經費挹注,社區不斷滾動的深根產業錢脈,才能讓社區發展的更為久遠,社區也才能夠發展的又遠又深。沒有在地產業的滾動,社區必然面臨嚴峻的生存風險,一旦補貼計畫驟停,社區馬上陷入停擺命運。

 


▲談社區發展時,必須更加用心在在地產業的發展,即使在地產業發展的難度相對的比較高,但是,長久發展來看,尋找社區長期發展的在地產業命脈,是讓社區在貼補計畫外,尋找一條更為寬廣的發展康莊大道。(金山,照片 / 鄭維棕)

在地產業的生根與深根發展,對在地社區的影響相當深遠,這幾年來,在北台灣較為偏遠的金山就是一個成功的典型範例。2016 年初,曾經名噪一時的白米炸彈客楊儒門與北海岸金山多位在地農友開始了「無毒友善水稻田契作」,他們給這個團隊訂了一個名字,叫做「彩田」友善農作。在金山社區推動這個無毒產業的第一年,在地金山人只有 2位農民願意加入,開始時只有祿哥的 1 甲地加上張大哥的 1 分地開始,共 1 甲 1 分地,許多在地人一直保持觀望態度,並不願加入這個無毒友善耕作的團隊。

但是到了第二年,就開始有15位在地社區的農友加入,整個加入的伙伴增加到 13甲的水稻田。第三年,有 38 位農友,面積 27 甲。到今年(2019年)竟然已經有超過33位農友,共30甲的土地一起加入友善耕作的行列,土地擴及了金山、萬里。四年來楊儒門在金山社區推動無毒農業契作,不屈不饒,並且深入融入在地社區,和在地人交朋友,慢慢取得在地人的認同,逐漸的,不僅讓金山成為一個更為美麗的無毒家園,更深入到北海岸的萬里、石門共超過42甲的水稻田都一起成為北海岸友善耕作的土地,讓遠觀眺望的北海岸成為更美的優美的綠色山脈和無毒社區!

台灣水稻田有28萬公頃,每年生產近160萬噸的稻穀,產值約350百億,但是受到台灣每人每年吃白米的數量不斷的下跌,再加上2002年台灣開放稻米進口競爭影響,農民的收入受到很大的挑戰,而現有的水稻田都是實施慣行農法,不願像楊儒門這樣在地的經營。然而,為什麼那麼多的社區農民在多年後願意一起加入這個無毒行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這種結合社區經營的方式,又採取無毒友善的團隊經營,讓整個社區的產業不會受貿易自由化的衝擊,社區農民一起努力經營,互相監督,讓在地產業的產出更有價值,在地產業創造更多的在地財富,願意加入的人當然也會越來越多了。

產業是在地的生存命脈,誰能讓在地產業生根和深根,只要埋進社區裡,終久社區居民會看見創造這個深根產業發亮的領頭羊。即使開始時篳路藍縷,但是,社區中沒有人會跟自己的口袋過不去。畢竟,處在今天高度競爭的資本主義時代,還有網路高度發達資訊快速流通的今天,經濟發展幾乎嚼住社區發展的命脈,因此,談社區發展時,還是必須更加用心在在地產業的發展,即使在地產業發展的難度相對的比較高,但是,長久發展來看,與其透過只有政府經費補貼計畫來發展社區所面對的更為高風險的停頓、凋零與死亡,從事文化工作者更必須花更多的時間、精力,來尋找社區長期發展的在地經濟命脈,讓社區在貼補計畫外,尋找一條更為寬廣的社區發展康莊大道。

註冊登入投課偏鄉教育訊息


註冊登入投課偏鄉教育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