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定國古厝

▲陳定國(前左四,1935年汐止公學校)在汐止公學校服務時的重要留影。(照片 / 姚添進)

文 / 鄭維棕   照片 / 鄭維棕

陳厝位於定國山上,於癸卯年春設立,門楣有「垂遠堂」題字,厝齡已經超過一百年。

陳厝的主人為陳瑞彩先生,癸卯年間,陳瑞彩在現今的鄉長里長江街的定國山麓興建大厝,從唐山運來建材,包括紅磚、檜木等,興建此棟輝煌、燦麗的古厝。陳厝有青玉色瓦燒漏空窗、鵝仔頭式馬背及用石塊舖砌的十多坪天井。

▲1992年攝影。(照片 / 鄭維棕)

「垂遠堂」主人為陳瑞彩,他的兒子陳定國為第一任汐止街長,享譽地方,對地方貢獻甚多。陳定國除了曾任街長外,也曾擔任信用組合長、台灣高工銀行監察等要職。對地方貢獻最著名者,當在水源路興建第一座汐止水庫,解決汐止地方飲水問題最膾炙人口。陳定國清光緒八年(1882年)出生於汐止街鄉長厝,光緒二十四年(1889年,明治三十一年)基隆國語傳習所甲科結業後就進入國語學校當實習,由於成績優異,也在光緒三十三年時(1907年)公學校訓導考試及格後,便在水返腳公學校擔任訓導。到了大正九年(1920年)台灣地方開始實施自治制度,陳定國變擔任了第一屆汐止街長,開始籌建許多地方的建設,包括興建汐止重要的飲用水水道頭、連接老街和大同路的水返腳橋,到了大正十五年(1926年,也是昭和元年),陳定國決定引退,並到高雄經營農產事業,在事業上有傑出的表現。

▲陳定國古厝側面。(2022年3月,照片 / 鄭維棕)

2023年3月19日,由汐止社區大學校長鄭維棕召集,在已有120年歷史的汐止第一任街長(鎮長)陳定國古厝垂遠堂,與其後代子孫陳澄聲董事長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古厝拓碑活動,陳澄聲表示,陳定國是汐止第一任街長,也在康誥坑溪興建水壩(水道頭)讓汐止居民從此有了健康飲用水,而定國山留下的垂遠堂古厝經歷120年的滄桑歲月,有些部分已經剝落傾頹,因此,希望透過此次與汐止社區大學的拓碑活動,能為這個珍貴古厝文化的資產推動保留與更新。

▲陳定國後代陳澄聲董事長(右)、高松根教授及鄭朝吉老師,由汐止文化網、汐止社大一起推動保存垂遠堂史蹟拓碑保存活動。(2023年3月,照片 / 鄭維棕)

而拓印專家鄭朝吉老師現場解說拓碑的意義與拓包製作示範,並拓印門聯及磚雕,鄭朝吉老師特別帶來許多拓印作品,也讓學生可以直接學習拓印的技巧。而左右石柱楹聯的拓印字「右:瑞麟隆里生兒玉,左:彩鳳鳴山出聖祥」,也正是記述垂遠堂雕磚120年的珍貴歷史文物,可以見證台灣社會政經發展歷史,百年來的中西文化交融,並透過許多工法可以看到先民如何就地取材建築住屋,以及傳統風水學的格局,這些包括中西文化交融的圓拱型細磨水泥仿石柱圓拱門、就地取材的建築楹聯石柱、壁磚雕磚、地磚、敷地石、檜木門窗及土角磚等工法,同時,垂遠堂的傳統建築風水也明顯看到太極、陰陽、左青龍右白虎、坐北朝南等文化。

高松根教授則表示,「瑞麟隆里生兒玉」這個石柱楹聯記載,主要是記錄總督兒玉太郎於1898年3月28日清晨抵基隆後進入水返腳(汐止),再由水返腳搭火車「南下台北」。這段珍貴的文字記載,可能顯示陳瑞彩當時可能迎送總督儀式代表的地方仕紳之一。因此,1903年垂遠堂落成時,陳瑞彩特別在大門上聯以「垂芒篆石刻」紀念此一盛事,它的意思是「總督能親臨我鄉里,是吉祥之兆也!」(「垂芒篆」據傳是東漢書法大家蔡邕入嵩山學書時,見石室內有八角垂芒之象創造之書體

本次透過垂遠堂的「拓碑」活動,保存現場珍貴的文化。鄭朝吉老師也認為能夠擔任拓碑工作的人極其少數已經極為少數。更困難的是政府現在已經明訂古蹟碑文禁止拓印,嚴格的說,已經沒有碑可以拓印。包括草嶺古道〈虎字碑〉、〈雄鎮蠻煙碑〉未經申請都是禁止拓印。而不管是私人或政府的古蹟現在已經非常非常稀少,古蹟中能夠保存重要的拓碑史料,那更是少之又少。本次陳澄聲董事長願意將如此珍貴的垂遠堂珍貴文化資產,開放給汐止社大拓碑和推廣文化及教育之用,非常難能可貴,也是對台灣珍貴文化保存的重大貢獻與價值,值得我們敬佩。

▲陳定國家族。(製圖 / 高松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