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鄭維棕 照片 / 鄭維棕、姚添進
忠順廟是日治時代的「汐止神社」,約建於昭和十二年(1937 年),汐止人都稱呼忠順廟為為「能久宮」。這是因為要紀念日本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神社的鳥居依舊聳立汐止公園內。
中日代表於煙台交換了馬關條約後(一八九四年),台灣正式割讓給日本。同年五月十日,日方即命令陸軍中將樺山資紀為首任總督兼接收台灣的全權代表,並調派了近衛師團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的武裝部隊,由旅順起行,於一八九五年五月二十八日,率領艦隊二十餘艘,進入基隆港外與樺山資紀會合。
五月二十九日,北白川官派村景明少將,正式從三貂灣的澳底登陸,台灣民主國隨即瓦解。五月三十一日,日軍佔領三紹嶺。其後,北白川宮派員於六月五日進軍水返腳,六月七日,川村旅團進入台北城,六月十一日,北白川宮進抵台北城,該師團於前清布政署。
在神社舉辦的婚禮,第二排左五打蝴蝶結者是當時的汐止街長李朝芳。
由於日本在攻台的過程並不是很順利,日本特別派了近衛師團在台灣停留半年,從北至南遭遇無數台民兵勇抵抗,據傳能久親王是在嘉義中伏受傷,死於台南(但日本官方說法,能久因染病而逝)。
能久親王抵台北城前,曾駐蹕水返腳蘇大老妾之住所(就是今天的忠順廟址)。後來,日本總督府為了要紀念北白川宮,遂於昭和十四年(一九三九年),明訂能久親王駐蹕之蘇厝為「遺跡所」,號稱「能久宮」,以紀念能久親王。
國民黨退守台灣後,汐止的神社遭到破壞或廢棄,並將能久宮改為忠順廟,而昔日神社的石獅及石燈籠則移至忠順廟前的廟埕做為裝飾。這些日式石燈籠上依然可看到過去遺跡所的點滴,包括「昭和十二年」等刻字,還有當時在汐止非常有名的煤礦株式會社、信用組合、汐止公學校等。
2005年舉辦的史蹟巡禮介紹,在忠順廟前,拿小蜜蜂介紹者是高燈立。
忠順廟廟簷上方的石匾,過去曾經有已故副總統陳誠於民國四十六 年(1957 年)所題的廟名,草地上的忠順廟石碑,也是陳誠的題字。目前的忠順廟主祀「保儀大夫」張巡和許遠。兩人在唐朝安史之亂時,死守睢陽孤城十個月,以幾千名薄弱兵力,力抗十餘萬叛軍,使唐朝政府糧倉供應無虞。「保儀大夫」,汐止民間信徒又稱呼張巡為「尪公祖」,實際上是發音謬誤造成。廟方曾發起「正名運動」,強調張巡為台灣北部的閩南安溪移民守護神,應該尊稱「安公祖」才合理。忠順廟還奉祀有清水祖師、城隍爺、孔子、關聖帝君,在每年農曆四月八日至十日張巡誕辰時,會舉行祭典法會,農曆七月廿九日舉辦普渡,元月十五日亦有消災祈福法會,保佑蒼生。
史蹟巡禮2022-03-09
註冊〡登入〡投課〡偏鄉教育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