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亞里斯多德範疇理論對比《易經》中的生生之研究

〈四庫提要〉說道:「易之為書,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傳所記諸占,蓋太卜之遺法。漢儒言象數,去古未遠也。一變而為京焦,入於機詳。再變而為陳劭,務窮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王弼蓋黜象數,說以老莊,一變而為胡瑗程子,始闡儒理。再變而為李光楊萬里,又參證更事,易遂日啟其論端。」

◎ 文 / 鄭維棕

《Google 新聞伙伴》看Google 新聞

楔子:

《易經》這部中國的古典大書,奠定了中國學問的基礎。卜筮之書,到建構一套宇宙論、知識論,勘徹物相,尋法宇宙天地之極理,並作為指導宇宙人生的規律,〈易經〉體現了中國學問成德的方向。

〈四庫提要〉說道:「易之為書,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傳所記諸占,蓋太卜之遺法。漢儒言象數,去古未遠也。一變而為京焦,入於機詳。再變而為陳劭,務窮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王弼蓋黜象數,說以老莊,一變而為胡瑗程子,始闡儒理。再變而為李光楊萬里,又參證更事,易遂日啟其論端。」而大儒熊十力在〈原儒〉下卷「原內聖篇」說道:

「大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一陰一陽之變化。故知相反相成,是萬變萬物萬事所共依之最高原則,無有得遺之以成其變,成其物,成其事者。夫易之道,以言其大,則無外。以言其高則無極。以言其廣,則無際。以言其深,則無底。」[1]

〈易經〉在中國的學問體系中,具有「大、高、廣、深」的深厚基礎。〈易經〉推究人生與宇宙終極之道,窮神知化。〈易經繫辭傳〉中也說道: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2]

程石泉教授解釋這「三才之道」說道:

「所謂的「三才之道」者就是說人居天地之中,是德業事工的創造者、承繼者、闡揚者。」[3]

來氏德對於<易經>的註解,也有一段精闢的解說:

「易之興,指周易所繫之辭。易乃伏羲所作。然尤無辭。文王已前,不過為占卜之書而已,至文王,始有彖辭。教人以反身修德之道。則易書之著名而興起者。」[4]

從上面這些論述,我們看到原本只是一本「卜筮」的書,當所有的人都在關心自己的吉凶悔疚之際,透過孔子的再論述,〈易經〉開始從卜筮的層級,躍升成為一本「生生不已、成性存仁、德配至善」的「用中趨時、勤修內美」的大業之書。[5]而從這裡,我們看到,<易經>含涉範圍廣泛,是一部含融人生觀、宇宙論、形上學、倫理學、美學等兼備的生命大業之書。

在這麼豐富的生命之書中,<易經>卻有一條很清楚的核心觀念不斷的在整本書中貫穿。

「乾彖傳曰:『乾元,萬物資始。』坤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生。』繫辭大傳形容這種在時間中展開的創造過程曰:「生生之謂易。」[6]

<易經>所建構出來的宇宙觀、人生觀是一種「動態的宇宙觀」(Dynamic cosmology),它展現一種充滿生機、充滿創新的歷程。[7]而這個「動態的宇宙觀」,在<易經>中顯示出來的,就是「生」的觀念,不斷的在書中湧現。例如「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天地之大德曰生」、「萬物化生」、「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等。「生」的觀念,在<易經>中,成為一條動態宇宙觀的主軸,而這條主軸,變成研究<易經>重要的核心觀念。在此觀念下,開展出<易經>的宇宙人生觀。

「生」的觀念,是整本<易經>的核心所在,掌握了這個核心,在論述<易經>的內涵時,便能精準的掌握其哲學思想。而此一觀念,不僅僅是<易經>的思想,其思想內涵更滲入整個中國哲學思想的神隨裡。因此,本研究未來期望透過下面幾項範疇理綱中,分述「生」之內涵,並論述其展現不同的特殊哲學意涵。

生──統合講是自化原則

「生」這個概念,在〈易經〉裡,統合講都是一種「自化」的原則,它代表一種生生不息底創化作用,我們可以以乾坤兩卦底彖辭來作一說明: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終,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有出庶物,萬國威寧〈乾卦彖辭〉。」[8]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無疆〈坤卦彖辭〉。」[9]

「乾」有四德,這四德分別是「元、亨、利、貞」,乾卦中這德到文言裡便這樣解釋道:

「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貞。」[10]

「元、亨、利、貞」這說明「乾」有善長底根元,有嘉美底會合,有宜適底和諧,及有貞純底純正,因此,能夠創造機先,使萬物各得其所和其時,創化大化流行的元始。

至於「坤」卦,順承了天底作用,闘始「完成」各種萬物,它雖則亦秉持了「元、亨、利、貞」四德,然而它不強為先,只願意跟隨,故它像一雙馳騁底母馬,在大地飛駞,然卻性情柔順、和諧,行地無疆而柔順利貞。

前面二卦,是易經整個思想底核心,乾坤皆有自化底作用,然二者有不同底屬性,乾主剛健,故能自強不息,坤主柔順,故能厚載萬物,由這兩卦開展出來底思想進路,便是一種「生」的作用,由「生」必然底要講到「變化」(易)、「時」、「位」、「狀態」等種種作用。而從「生」的變化、動態等生成、化成作用,我們還可以仿亞里斯多德的範疇表,來對〈易經〉裡底「生」做詮釋:

分開演繹,可以有九種作用:

數量(poson ,quantity)底變化

性質(poion ,quality)底變化。

關係(prosti, relation)底變化。

地方(pou, place)底變化。

時間(pote, date)底變化。

姿態(keisthai, position)底變化。

狀態(echein, state)底變化。

活動(poiein, action)底變化。

被動(paschein, passivity)底變化。

從九種角度來探究「生」底九種作用

前面我們模仿了亞里斯多德的範疇表,把生底作用分成九種範疇作用,以下我們逐一來探討:


 (1)「數量」底變化

講「生」,第一層就是要講「變化」,變化底作用有「物象之變」,有「事象之變」,有「意象之變」,〈易經〉裡對於變化底概念,最主要便是透過爻來詮釋整個宇宙的變化,故要講變化,第一層就要講「爻」的變化,〈易繫辭傳〉裡說道: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文不當,故吉凶生焉。」[11]

卦有三畫(三),代表天、地、人,兩個三畫的卦重疊,便成六畫底卦,這時透過陰陽底匹配,兩兩成天、地、人底三才之道,即以上(陰)、五(陽)為天道,以四(陰)、三(陽)為人道,以二(陰)、初(陽)為地道,此三才之道。隨時地而不同,而爻之變化乃隨此而變,而爻的不同變化,便產生有等級的區分,以擬比萬物之等級貴賤,六爻之互作用,產生六十四卦的不同,以代表及詮釋萬物,便構成宇宙萬相之縱橫繁複底交錯底文彩,爻構成底形相因時位之正與不正,便有吉凶悔吝底產生了。

「數」底變化,在〈易繫辭〉上傳中,有一處有較清楚底描述: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文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12]

這裡底意思是說以一、三、五、七、九代表天底奇數,以二、四、六、八、十代表地底偶數,這些數字總和五十五便構成了寰宇間各種變化及象徵,而從「大衍之數五十」後所言者,即表示一套推演宇宙萬象底方法,由數及爻底關係,可以瞭解宇宙底各種變換更迭。

由「數」必然推演到「卦變」,卦變自來眾說紛云,莫衷一是,程頤在〈易程傳〉底〈賁卦〉中說道:

「卦之變皆自乾坤,先儒不達,故謂賁本是泰卦,豈有乾坤重而為泰,又由泰而變之理?……非自下體而上也。乾坤變而為六爻,八卦重而為六十四,皆由乾坤而變也。」[13]

然而卦變自來有許多說法,因此載君仁先生以為:

「卦變之說,支離破碎,已是定評。」[14]

在方東美教授在〈易之邏輯問題〉一文,對於掛變與推演,論述相當豐富,解說也甚詳,可以多加參閱。[15]近人Leibniz據此更有一套數學演繹系統底成立。

從以上論述,「數」之變化,就可以推演許多論述,而這些論述,最終都是「生」觀念之分化作用。後人在演繹<易經>中「生」之觀念時,著力於數的演化,則易變成命數與卜卦之趨向。


 (2)質量底變化

研究<易經>中的「生」底第二層意義,就是「質量」的觀念。

「生」含有「傳衍」及「創新」地意義,有「傳衍」,因此能夠繼承前面底一切而加以融會貫通,有「創新」,才能夠對於能有底東西加以發揚光大。因此,〈易經〉中有所謂「革卦」說道:

「革,己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16]

「革」有「變革、改革」底意思,因此它含有繼承傳統及開化創新底意義在裡面, 將之用於物質世界,便能夠開出物質文明底世界,將之用於精神人文裡,便可以談革命來建立一套合乎人文理想底政道及治道。

「創新」這個概念,在〈易經〉裡佔有極為重要底地位,〈易經〉中說道:

「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 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17]

「天地之道,恆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恆,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18]

這裡底意思,是指明宇宙萬象底變化,是一個永久恆長,不斷生生滅滅底過程,正因為它是一個天長地久底變化,因此人便極欲在這個變動不測底過程中,尋找出做為一條指導人生方向底常理常規,俾使在永恆無盡底變化中,發現永恆底道理。

正因為宇宙是活潑底,不可測底,因此,也使底人間底道路變底更加崎嶇與煎熬困頓,因此,才使底聖人憂心忡忡,想在動態底宇宙間,尋找一條做為人生方向底道路,透過不同底方法,就是想要在不斷「創新」底宇宙中,找到常理常規,故〈易經〉裡說道: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19]

〈易經〉裡「創新」底概念,跟懷海德(Whitehead)在Process and Reality一書中,透過四個範疇總綱,The Category of Ultimate, Categories of Existence, Categories of Explanation,Categoreal Obligation, 來詮釋宇宙及知識,而將其最後底旨歸置於Creativity 一觀念中,實具有異曲同工底旨趣,正如懷氏所說地:

「在有機底哲學裡,其最後底終極可稱為創新。」[20] (In  the philosophy of organism this ultimate is texmed creativity.)

「創新」乃是共相裡的共相,用以描述終極底事物。[21] (Creativity is the universal of universals characterizing ultimate matter of fact.)

「變革、改革」,意味著創新,也意味著跟原出是不一樣。而這項觀念展現的力量,就是目前這個時代最夯的「創新」的觀念。要談「創新」,這是一個龐大的區塊,<易經>在這裡是可以展現一個過往到現今的龐然巨流。這個觀念,不僅至今是所有產業的「核心」觀念,這個「核心」觀念更是一種永不墜落的長江大河。


(3)關係

談「生」,第三層底意義,就要談關係,這關係包含「物與物」底關係,「物與事」底關係,「事與事」底關係,「物與人」底關係,「事與人」底關係,及「人與人」底關係。蓋宇宙乃一個大化流行底宇宙,生生滅滅,故其中充塞著形形色色底萬物萬事,彼此互相關連,或緊密或疏離,或直接或間接,每一事每一物底關係,都必須保持著一種和諧底狀態,否則一有失調,便會影響全局,使得萬事萬物底關係,趨於紊亂底地步,故〈易經〉中有所謂底「節卦」,其言曰:

「節,亨。苦節不可貞。節,亨,剛柔分,而剛得中。苦節不可貞,其道窮也。說以行險,當位以節,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22]

這裡底意思,是說「節」這一卦,由下卦底「兌」(澤)及上卦底「坎」(水)構成,水流入澤中,過度了便必然底要往外溢出了,象徵凡事要有「節制」底意思,故「節」有「知止」底意思,天地萬物因為節制,四季才能井然而有秩序底循環不已。而聖人也必然效法天地,建立一套制度,以節制欲望底橫流,才能使一切相安無事。

從「分殊」底角度看萬象,宇宙是一個萬花筒,展現各種亮麗及特異底特性,然從整合底角度看,則「分殊」底宇宙,實際上只是「一」個宇宙,展現出相連及貫通底關係,這正如華嚴宗在談「法界緣起」時所說底四法界底關係,這四法界即「事法界」、「理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及「理事無礙法界」底關係,現象界是分殊地,是特異底,然從實相言,只是一,只是一個理。簡單講,就是華嚴裡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底關係,故〈易經〉裡說道:

「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23]

「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異,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24]


 (4)地方

「地方」或譯成「場所」,「生」底第四層意義就是指地方底變化,什麼叫作「地方底變化」?就是指「空間底變換」。

在西方哲學中,「空間」與「時間」是一個哲學上爭論底問題,牛頓對空間底預設是稱為「絕對空間」,到了笛卡兒時,把物體當成是實體,具有擴延性,故佔有空間而具不入性,因此任何一個點,在笛氏底幾何座標上都不相等。

到了康德底時候,在其對命題做分析時,便接受笛氏這種思想,把「一切物體都具有擴延性」當成一個分析命題是成立底,並且特就時空做了一個「形而上地解釋」(metaphysical exposition),[25]故「時」、「空」問題,可以說是整個哲學底基礎點,更是研究數學等自然科學者所必須探究底根準問題。

在柏拉圖的〈對話錄〉〈巴曼尼德斯〉(Parmenides)裡,也曾就這個問題,有過激烈地辯論,在〈巴曼尼德斯〉篇裡,首先把「運動」(motion)分成「改變」(alter)及「移動」(moving),而把「移動」又分成「原地旋轉」(revolve)及「位移」(shift),我們可以做一簡圖如下:[26]

運動(motion)─── 改變(alter)

|──移動(moving)───原地旋轉(revolve)

|──位移(shift)(form one place to another)

在<巴>篇中,柏氏透過篇中底主角巴曼尼德斯,由前面底推論,一步一步論辯「運動」底不可能,而透過對巴篇底理解,我們可以很清楚看見,在早期底西方哲學中,已有一套粹理智及接近形式邏輯底論證方法了。

〈易經〉裡對於空間底問題,雖尚無一套完整底理論基礎,且對於空間底探

討,最後又必須指涉到「位」底問題,(關於『位』,我們將於後面探討),然在

整部〈易經〉中,讀者很容易就可以看到其所言者,是對於整個外在變動底宇宙

中,守法常理常則為終極目的,故在空間中底任何變動,都會影響全局,而<說卦>傳中更說道: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27]

到了第五章更說: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絜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28]

前面二者底闡釋,最主要就是透過這八卦在「空間」不同位置底配置,與東、西、南、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及春、夏、秋、冬四季底關係,演化成一套詮釋自然與人生底交互作用。筆者以為,〈易經〉中雖則也講空間底重要性,然因為其所著重底是尋法人生底常法常則,從一方面來講,是形成中國哲學底特色,即一切底學問,必須以「實踐為最後底旨歸」,「知識與行動不能割截底說」,只能合著說,是一體二面底。

然從另一方面來講,也形成中國哲學最大底漏洞,即無法開出純粹理智底知識之學,開出科學文明底道路。我們從〈易經〉裡重視「空間」底配置裡,卻不能獨立出來單純探究,發展出一套像柏拉圖在<巴曼尼德斯>篇中,對於「運動」及「空間」所做出來底一套純粹理智及接近形式邏輯底論證方法底知識學問來,雖然這個「知識型模」成就中國傳統知識「內聖外王」的成仁之路,但也可惜遺失了這套「知識型模」轉化為多元知識體系的機會。


(5)時間

〈易經〉中對於「時間」底問題及不足處,筆者曾在<從聖人之道談易經繫辭傳的憂患意識>中有很多的論述。[29]

<易經>談時間,主要包涵兩層意義,即「時義」與「時用」。「時義」指時間上的意義;「時用」則指卦的時間效用而言。西方哲學「時」、「空」往往是先驗知識的成立條件。從笛卡兒之後,把一切宇宙的存在,安放在一個座標上,形成一個空間的架構。空間改變,成為所有的關鍵所在。到了牛頓的古典科學中,重視物質與空間的關係,結果,時間剝落了,顯得不重要了。羅素曾說:「認識時間底不重要,是智慧底開端。」而康德底先驗哲學時期(transcendental idealism),更對時間做了先驗底解釋。

在西方哲學中,因果原則是一個很重要底原則,是一切自然科學及傳統哲學建立底基礎,在休謨(David Hame)時,他對於因果原則全盤底懷疑,把因果原則化約成為「經常伴連性」(constant conjuntion),最後訴諸心理分析,當成只是人類底「習慣」(habit)使然罷了。[30]

也因為休謨對因果原則底懷疑,使得康德對整個傳統哲學重新反省,並且稱自已是從獨斷底夢眠中覺醒過來,並且才建立了他那劃時代底先驗範疇理綱。[31]在休謨批評因果原則中,其中之一他便是透過「時間」底分析,來說明「因果原則」成立與否。而從上述一系列的討論中,我們看到「時間」在西方來講,是談論知識成為可能的重要元素。與<易經>所談論的時間,集中焦點在人生價值感的「時義」與「時用」,<易經>的這套對時間的論述,開出中國幾千年對於時間架構人生價值為核心的思考,與西方大異其趣。

在〈易經〉繫辭下說道: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32]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終曰乾乾,與時偕行。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龍有悔,與時偕極。乾元用九,乃見天則。」[33]

〈易經〉對於時間底描述,可以用前面一句「唯變所適」來說明其對於「時用」

底精神,也正如前面所說底,〈易經〉底一切努力,都是為人生鋪設及說明底,又因為其目的乃是要在變動底宇宙間,找到一個可以指導人生底常理常則,故在充滿生動底宇宙間,其對於時間底掌握及應用,亦必須能夠適於所用。

以下我們再從二方面來說明〈易經〉中底「時間」概念:


(A)唯變所適: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34]

「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35]

〈易經〉中對於時間底應用,第一個原則就是要能夠「知變」,透過「知變」,才能夠在不同底時間裡,能夠做出最適當的行為來,在時間之流裡,每一個過程都充滿著變化,因此唯有首先對於「變」底理解,才能夠對於每一個時間有最充分底掌握,故要「知時」,首先能夠掌握變化底原理。

 (B)與時偕行

人生底原理與宇宙底原理相同,盛極必衰,物極必反,而宇宙四時底運行,也有一定底規律,例如冬寒而夏燠,而人生底原理亦不能違反這些規律底,<文言>裡說:「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這裡底「善長」與「嘉會」,也必須是透過與時間並行才能得到助益底。

「與時偕行」表示人是宇宙自然裡底一份子,對宇宙能夠順應而不違背,尊重自然,與自然合一,有了這一層底意義,才能講:

「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36]

再進一步說,才能達到<兌卦>標舉的目標:

「順乎天,而應乎人。」[37]

的人生最高境界了。


(6)姿態底變化

「姿態」或者將它翻譯成「位置」,它與「空間」不同,「位置」是〈易經〉很重要的概念,我們常常講說:「當位」或「不當位」,因為它所指涉底,就是指人事底一切,透過爻底「位置」,看到一個人在未來或現在「位置」的優與劣。進而判斷人生的處境如何,因應的方法又該怎麼做。

在〈繫辭傳〉上裡說道: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38]

而在<乾卦>中也說道:

「六爻發揮,旁通情也。」[39]

六爻變化無窮,由這六爻在不同底位置裡,便可以說明人事及自然底變化,就以乾卦來講,其六爻是||| |||,每一爻底解釋是: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者,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40]

這裡由每一爻底位置,象徵一種事物,再藉以說明人事,由初九底「潛龍,勿用」,進而論及「見龍在田」,「終日乾乾」,「或躍在淵」,「飛龍在天」,「亢龍有悔」,每一爻有一意義。因此,我們可以說,爻底變化,在〈易經〉底占筮中,是根據一套數底原則而來,而人事底變化,又可以根據「爻」在「不同位置」來詮釋。


(7)狀態

「狀態」是指〈易經〉中,互為「相反兩種作用」,例如陰陽、柔剛等等。

王船山底易學思想中,最大的特色,就是由「陰陽渾合說」,王船山透過陰陽渾合的關係,建立了他獨特底「乾坤並建」之說,成為一家之言。

筆者曾在〈尼采與易經的美學比較〉一文,詳細底比較了〈易經〉中底陰柔與陽剛之美與尼采美學中底Apollo 與Dionysus所表現出來底美學,[41]透過這兩者底比較,讀者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易經〉裡底陰陽狀態,除了成為詮釋宇宙基礎之外,更深深地影響到中國人底美學及藝術觀。

〈易經〉裡說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為者性也。」[42]

這裡底意思是說,宇宙間的一切現象底變化,乃都是由相對底陰陽作用所形成的,例如柔與剛、男與女、強與弱、明與暗、曲與直、天與地、大與小等,獨陰不生,獨陽亦不長,有陰必有陽,有陽必有陰,兩者交互作用,相反相成,繼承天底法則,便是良善,而使天底法則具象化個體化,便是人性了。

這裡陰與陽合成,便是「道」,「道」是萬物底生成原理及實現原理,而其最基本底構成原理便是陰陽二種元素,而陰陽二狀態必須是陰弱陽強、陰強陽弱,方能達成和諧。

讀者在這裡,也可以看到〈易經〉裡底陰、陽、道,三者狀態,已有顯著底「辯證過程」,只可惜未能充份發揮理智底辯解,層層上升,這當然也如同前面筆者所說的,〈易經〉一切底努力都是為了人生底鋪設有關係底,對於探究人生之理,不遺餘力。然而,對於擴大對於「知識論」的探究,則動力顯得小多了,因此,看見宇宙間的「狀態」,<易經>無法像西方科學興發一樣,特別顯的興致,並加以分析、討論,成就另一種「知識體系」。

而這種對於生命的探索,我們可以以一簡圖說明:

陽(乾)

(正)(乾彖:大哉乾元,萬物資始)

道(合)←───|

陰(坤)

(反)(坤彖:至哉坤元,萬物資生)

上面一圖,主要是〈易經〉說明萬事萬物,其「基本」形式都可以以陰陽二狀態來說明底,陰陽二狀態,是〈易經〉裡最基本形式(形式圖),其內容(質

料因)可以隨時不同(例如水火、柔剛等),其生成底動力(動力因)是「自化原則」,而其最終底目的(目的因)是生成萬物,達成整個宇宙人生底「充量和諧」底目標。


(8)活動

「活動」義在〈易經〉中最可以用來說明「生」底意義,「活動」義含有兩層意義在裡面,一是就它整個宇宙運行作用而言,是「宇宙論」底作用,就其含有創生作用而言,是「本體論」底創生作用,皆可以「活動」義來統攝說明。

 (A)就「宇宙論」底作用而言

可以說宇宙是一個「循環底作用」,各在其位,各安其份,嚴守自己底分立,不可踰距,它雖則亦活動,然而毫無創新可言,是「機械式底」,只是一個循環不斷底過程,這個很像海德格(Heidegger)批評尼采底歷史觀時說道:「相同底永劫輪迴觀。」(the eternal recurrence of the same)一樣,故從這個角度看,宇宙論只是「永劫輪迴」,無創新可言。[43]

 (B)就「本體論」底創生作用而言

〈易經〉裡說道: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44]

「天地之大德曰生。」[45]

「生生之謂易。」[46]

除了第一層所說底「活動」義外,第二層底「活動」義是指本體論底創生作用,

這時宇宙萬有不但只有存有義,而且還有創生義。這也就是前面所指「易」就是指「生生」而言,「生生」用英文翻譯,可翻成 Creative Creativity,也就是「創造底創造」,「創造底創造」本身便含有三層意思:

(A)是指「動態宇宙論」而說,這就像在一個原子核裡面,核子、電子、中子等底關係,只有活動,然並沒有創造可言,這是前面所說底第一層意義底「活動」。

(B)是指「生滅」底過程,不斷底有生生滅滅的現象,例如繁殖現象等。

(C)是指「創新」。「創新」底概念,筆者前面已經談論過了,在此不再贅述。

「生生」就是說不但有「傳衍」,而且還要有「創新」,因此,從這個角度看「活動」義,便含有「創生」義底內涵了。

〈乾卦.大象〉說: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47]

這句話說明〈易經〉中底自然現象,不只是一個純然底動態宇宙論而已,並且在周而復始中,含有「創健自覺內涵」之意。


(9)被動

「被動」若僅從事物間底「關係」來看,則可以說與「關係」極為類似。

蓋萬物間底和諧,乃是因為彼此能夠協調,從物與各物底角度看,則物物皆被動底,不能隨心所欲,隨意而行。然「被動」另一層意思,就是指「被他物所生動」,這裡底意思是指萬物皆由陰陽二形式所規定,其內涵可以視情形而定(即指物質因),然只有當陰陽有所作用時,才能化生(一陰一陽之謂道),故每一物皆是被他物所生動底,否則便是死底,便是缺如(abscence)底。

以上我們簡述了「生」底意義,統合講,可以說「生」即自化原則,然分而言之,則可以從九個部份來論述。透過對「生」底理解,我們可以很清楚掌握「生」在〈易經〉哲學內涵。一旦將「生」這個核心觀念論述清楚,則<易經>內涵就清明可鑑。


參、「生」對整個中國哲學及人文底影響

從上面整個論述中,我們看到掌握〈易經〉裡「生」底概念,就掌握整個核心思想。而由「生」所演繹出來的哲學大業,也清楚看到這個觀念深深影響中國哲學及人文觀念甚鉅。〈詩經〉中說道:

「維天之命,於穆不已。」[48]

而孔子則說:「逝者如斯,不舍晝夜。」[49]曾子也說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50]

到了〈中庸〉時,則以一個「誠」字貫串整個思想,由誠可以盡性,至於贊天化育,故〈中庸〉裡說道:[51]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52]

我們可以說,〈易經〉裡「生」底哲學,啟示出來底,便是一個充滿大化流行底動態底宇宙,是一個充滿生機、價值人生和湧動不停的宇宙觀。在不斷底變動中,尋法做為指導人生底常理常則,企圖把「尊德性」底實踐哲學應用人間,卻未將「道問學」底純粹理智底辯解合而為一。最後雖然想達到遙契天道底天人合一底境界的企圖展現無疑,但最終總是還是剝落了知識。因此,〈中庸〉裡說道: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常禮。」[53]

「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凝,指「凝聚」也,有「凝斂」,「成功」之意,意思就是說如果沒有達到至高底修習德行底話,就沒有辦法達到至高底道理了。這一句話,可以說完全點破了「尊德性」與「道問學」底界線。<易經>點化出來的,清楚的建構出一套一切底知識,必須都以「實踐」為旨歸的應用倫理學、道德哲學、人生哲學。如果旨趣不合,即使知識也會被淘汰。

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這套由「生」啟示出來底學問,可以稱為「生命底學

問」,而由這種「生命底學問」,所綿衍下來底文化,便充滿著「人本主義」為主位底人文思潮。


[1]熊十力著:《原儒》(台北:明儒出版社印行,1978),P283。

[2] 〈繫辭傳〉下,〈十三經文〉,P27,開明書店出版發行,中華民國民國七十三年九月

[3] 〈易學新探〉,程石泉教授著,第八章「繫辭傳」哲理探,P201,文行出版社印行,中華民國六十八年七月發行。

[4] <訂正易經來著圖解>,鄭燦訂正,李寰附考,P412,中國孔孟學會印行,中華民國六十七年元月出版。

[5] 〈中西哲學比較論叢〉,程石泉教授著,「孔子之前後」,P19,東海大學出版印行,中華民國六十九年一月出版。

[6] <新儒家哲學十八講>,方東美著,第十講,P156-157,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出版,中華民國七十四年再版。

[7] <中國哲學與懷德海>,東海哲學研究所主編,<論懷德海的創新與《易經》的生生之理>,鄭金川著,P194-195,東大圖書公司印行,中華民國七十八年發行。

[8] 〈易經〉,乾卦彖辭。

[9] 〈易經〉,坤卦彖辭。

[10] 〈易經〉,乾卦文言傳。

[11]〈易經〉,繫辭下傳十章。

[12]〈易經〉,繫辭上傳九章。

[13]<易程傳>,程頤<賁卦>,頁150,源豐書局印行。

[14]<談易>,戴君仁,<漢易裡的幾個重要名目──卦變>,頁51台灣開明書店印行,民國69年3月6版。

[15]見方東美的<生生之德>一書。

[16]〈易經〉,革卦卦辭及彖辭。

[17]〈易經〉,繫辭上傳六章。

[18]〈易經〉,恆卦彖辭。

[19]〈易經〉,繫辭上傳十章。

[20]Process and Reality, Whitehead ,P7, The Free Press,1978。

[21]Process and Reality, Whitehead ,P21, The Free Press,1978。

[22]<易經>,節卦卦辭及彖辭。

[23]易經,繫辭下傳一章。

[24]易經,繫辭下傳三章。

[25]關於這一部份,讀者若有興趣,可以參考康德的Critique of Pure Reason

[26]見柏拉圖Parmenides篇,在巴篇中,巴氏首先做了一個假設:If there is the one,然後展開其複雜而深入底辯證,透過one與 itself 及 another底關係,及another 與 itself及 one底關係,做了一連串艱深底推論,讀者有興趣,請直接參考「巴曼尼德斯」篇。

[27]見<說卦>傳第三章,宋代學者就是根據此而做了所謂底「伏羲八卦圖」(或稱為「先天八卦」),而邵雍更對此卦闡釋道:「乾南坤北,先離東坎西,震東北,巽西南,兌東南,艮西北,自震至乾為天順,自巽至坤為逆。」

[28]以上所言,是根據方位季節,根據空間不同底排列方式所成底,宋代學者即根據這個空間底轉換,繪製了所謂底「文王八卦圖」(或稱為「後天八卦」),依順時針方向,以卦在不同底位置空間,實際上應用於人事及自然現象。

[29]在<從聖人之道談易經繫辭傳的憂患意識>一文中,筆者曾就易經中對於「時義」及「時間」做了一番闡釋,然也正如方東美先生所言,<易經>中雖然非常強調「時義」,及「時用」,但卻缺少一套真正說明「時間理論」底詮釋,讀者欲參考此一部份說明,可以參考筆者在「孔孟學報」第53期底文章。

[30]關於這一部份,讀者可讀休謨底An I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一書,在Necessary Connexion 一章有清楚底描述及論證,他以為因果原則底說明,一般都是以時間的繼起性(sucexion)及空間底鄰近性(Spatial contiquity)來說明,然而,一物底出現,總是一直在另一物之後,或者,我們連續一萬次手近杯子而杯子倒下,都不能說明及保證因果原則底確實性。

[31]康德這一段話,是在<未來形上學導論>一書中說底,因為休謨對因果原則底懷疑,才使他建立了他底先驗哲學,並且把原先受休謨懷疑底因果原則,放入了他底範疇表中底「關係範疇」中。

[32]〈易經〉,繫辭下傳八章。

[33]〈易經〉,乾卦小象。

[34]〈易經〉,繫辭上傳四章。

[35]〈易經〉,繫辭上傳十二章。

[36]〈易經〉,兌卦小象。

[37]〈易經〉,兌卦彖辭。

[38]〈易經〉,繫辭上傳一章。

[39]〈易經〉,乾卦小象。

[40]〈易經〉,乾卦。

[41]在該文中,筆者以為尼采底美學觀點,主要是集中在The Birth of Tragedy一書中,在該書中,尼采以戴奧尼索斯代表衝創力底生命之壯美,以阿波羅代表造型及理性之美,這與易經中以乾坤裡底陰與陽來代表及說明宇宙底一切,且兩者皆以陽剛之美為主,有異曲同工之效也,欲詳加理解,讀者可參閱該文。

[42]<易經>,繫辭上傳五章。

[43]參見Heidegger的Neitzsche一書。尼采對於「永劫輪迴」底觀念,主要是在The Will to Power一書後部,在該處,尼采有詳盡底詮釋,尼采這種對歷史底觀點,深深影響到他的哲學,並且也深深底影響到卡繆及後來底存在主義哲學。

[44]〈易經〉,繫辭上傳十一章。

[45]〈易經〉,繫辭下傳一章。

[46]〈易經〉,繫辭上傳五章。

[47]〈易經〉,乾卦大象。

[48]見<詩經>「周頌」維天之命篇句。

[49]見<論語>子罕。

[50]見<論語>泰伯篇。

[51]若想更深入理解,可以參看吳怡先生底<中庸誠的哲學>一書。

[52]見<中庸>22章。

[53]見<中庸>27章。

新學員註冊舊學員登入新舊師投課行事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