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推廣走向植入文創質素之路

李銘智(左五)將洋傘文化推到極點,創造台灣洋傘在世界的亮點,左一為鄭維棕。

《Google 新聞伙伴》看Google 新聞


文 / 鄭維棕

近年來,英國工業設計師Jonathan Ive設計的iPod,捲起狂風,短短幾年,竟然創造出超過千億美金的產值,一個創意十足的設計,帶動的創意產值,令人瞠目結舌。

然而,一個文化創意的產品,並不是一般倉促成軍的隊伍所完成的作品,也不是「業餘者」或「純粹文化人」的創作,而是一個專業的「設計師」和埋藏深邃的文化燻染,再透過敏銳對普遍大眾的消費習慣之觀察,並對當下「大眾文化」之深入體會,透過一連串驚奇設計所組成的創意性所衍生設計出之傑出商品。一個傑出的創意,再加上專業的設計,讓iPod成為一個風靡全球的商品,衍生的商業利基超乎人的想像。

異形防風傘
自由時報報導汐止文化網及國巨洋傘的故事

「創意」需要奠基於「知識」、「經驗」與「技術」,更需要有一群創意的伙伴和敢投資且眼光如鷹的投資者。特別是文化產業的創意,如何把抽象的文化,轉化成為具象的生活,並且成為一種文創產品,融入人的生活,這中間有一段深淵之斷裂。

事實上,一個文化創意之學習過程,是可以為個人、企業、社區與社會,累積龐大的資本,這個資本包括包括「知識資本」、「互信的社會資本」和「建構成功學習環境的社會文化資本」,這些資本累積到一定的程度時,就會像火山爆發一樣,瞬間帶來不可限量的影響,iPod和iphone就是明顯的例子。這個創意不僅改變了人的生活,甚至連走路的樣子(低頭族),也被深深的浸染。透過文化創意之實踐,不僅可以累積個人與企業的產業資本,更是一種長期累積城市資本的最佳手段。

長期從事地方文化工作,在寡少的資源下,如何透過一種有效的資源引道,和文化機轉的活度,找出文化浸染生活的捷徑和通道,讓文化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質素,我發覺最有效的的方法,就是將「文化推廣之路」,改成「植入文創質素之路」!也就是說,當「文化推廣」不斷的叫人花錢、花資源、花體力,甚至花資產時,所有的論述,都讓有心人不斷的退縮。不僅個人囿於財力精力越來越不敢投入文化推廣,更讓文化推廣成為菁英享受文化。甚至有時更直接的講,文化推廣成為文化藝術行銷公司的賺錢法寶,對地方文化根本一點幫助都沒有,是另一種化妝的的賺錢術。從過去一場國慶表演要花二億元,一場活動幾千萬,除了拿納稅人的錢當冤大頭外,對地方到底有什麼幫助?為什麼在地人需要跟主辦單位豁稀泥和起舞。

sense透明

享譽國際的國巨洋傘的異形防風傘(荷蘭設計師Senz設計)

屈指一算,任何一個會計算的企業家,都不會做上面這樣荒唐的事情。在地人在資源這樣匱乏的環境下,對於所有會花錢的文化工作,更是斤斤計較。斤斤計較沒有什麼不好,這樣,會讓真正想從事文化推廣的人,日思夜想在寡有的資源下,文化的引道在哪裡?文化機轉的機會在何處?地方文化者的活路又在哪裡?

從事文化工作二十多年,很幸運碰到很多很棒很有格局的企業家,也碰到很多具備理想創意的人才,更經歷了各種風風浪浪,生命的困頓和難走的迍邅。這些經驗讓我深深體會,為文化創造平台,讓文化找到出口,更讓文化成為可以「創造產值」的文創商品,是從事地方文化一條不歸路。如果不從這個難度下功夫,所有文化的推廣,都如短暫的秋風,即使萬紫千紅,也在短時間就被冷冽的寒風吹的東倒西歪。即使不經歷秋風,短暫虛假的熱鬧和興盛,也會在資源耗盡後,經歷內耗和人性的爭鬥,不戰自垮!從台灣頭到台灣尾,二十多年來,我看到不盡其數的案例,歷歷在目!

也因為這樣,二十多年來,我在地方從事文化工作,不會想在這個推廣上發財,如果看不透這個準則,十多年前,我會像多數汐止在地文化人一樣,早就收攤不幹了。只有笨蛋才會在沒有利益的事情上(甚至還要自掏腰包),不斷的作對自己沒有利益的事情。

然而,我知道,要讓文化如活水,一定要讓人有持續性的收入,讓文化可以創造產值,也就是讓文化可以走向文創之路,並讓文創植入到在地人的生活中。在這樣的理念下,我因而建構網路平台,用平台衍生的周遭資源,再用平台去滾盪資源,如此,我養活了自己,也養活了家人,更重要的是我的文化理想也沒有被淹沒,在地方教育、文化、人才及各種文化和公共議題中,永遠有我的影響和發聲的位置。

我的意思不是說我的平台很厲害(對於一個長期從事在地文化的工作者而言,平台的缺如和技術的寡窳,更是常有說不出的苦痛與煎熬)。我是說明,當文化開始走向具有文創質素之路時,讓文化可以變成文創的商品,即使一個虛擬的地方平台「產品」,都有可能創造文創產值的可能性,因而讓人也可以擁有一條活路,讓文化的推廣也可以一直走下去。那麼,如果是一群人,群策群力,再加上擁有企業資本,更有格局的眼光,誰說搞文化一定是虧錢的事業?那是因為用很落伍的文化觀念在搞文化,不知推展文化的精髓所在。

嚴格講,我比很多人還不精明,資源更為匱乏,我甚至比多數人還沒有堅持的條件。我是學哲學的,常被別人笑說我們是在黑暗的房子中,抓一隻黑色的貓!會想但不切實際啦!但不要忘了,「方向比努力重要」,沒有思想的深度和厚度做支撐,再多的技術和努力,都沒有用。

一支傘創造一個偉大的故事和文創力量–國巨異形防風傘

當馬雲的掏寶網什麼都可以賣,而且賣到成為中國的首富時,做地方文化工作的人,卻不知道善加利用網路平台,再利用這個強勢的平台,想辦法讓文化透過這個通道,讓文化有機會機轉成為文創的質素,再深度的植入到地方人的心底中,文化怎麼有機會走向文創之路?而這樣的想法,就是我當初建構地方文化資訊平台的想法!經過十多年的辯證和風雨,不斷出土的成功案例都證明我的看法是對的,而且越來越極端的證明這個方向與風潮,只會越來越明顯,而且更加的膨脹!

新學員註冊舊學員登入新舊師投課行事曆


發佈留言